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从“摇篮”走向大海——“顺风相送定海湾——沉船文物展”始末

2022-12-02 14:48:16 1852

摘要:从“摇篮”走向大海 ——“顺风相送定海湾——沉船文物展”始末原创 栗建安 博物院杂志 前天一策展缘起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约与泉州湾宋代海船的考古发掘同一时间),在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的定海湾,渔民们正使用改装过的船用抓斗挖掘海底沉积...

从“摇篮”走向大海 ——“顺风相送定海湾——沉船文物展”始末

原创 栗建安 博物院杂志 前天

策展缘起


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约与泉州湾宋代海船的考古发掘同一时间),在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村的定海湾,渔民们正使用改装过的船用抓斗挖掘海底沉积的贝壳,以运到外地烧制建筑用的石灰。在将打捞的贝壳进行冲洗作业时(图1),发现一些木质船体构件以及一批晚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器(有青瓷、白瓷、青白瓷、酱黑釉器、青花瓷等),还有少量金属器如铜铳、铁炮、锡器等。这一情况很快引起福建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强烈关注,省、市、县的文物考古人员随即赴当地展开调查,当地政府也十分重视,很快就对该海域贝壳捞掘作业的地点、范围加以限制,加强对当地水下文物的保护。由于较及时开展水下文物保护工作和采取保护措施,对定海湾水下文化遗存的人为破坏得到遏制,也为此后在定海湾开展水下考古以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图2)。

1987年,在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现为综合考古部)内设立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协调、组织全国的水下考古工作,我国开始建立了水下考古学科。1989年9—12月,国家文物局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了“中澳合作首届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来自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青岛(青岛市文物局)、福州(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厦门(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广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圳(深圳博物馆)、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沿海地区文博单位的共计11名文物考古专业人员(文物考古9人、文物保护1人、水下摄影1人),接受了澳大利亚水下考古学家和潜水教练们3个多月的辛勤授课与严格训练(图3)。在此期水下考古培训班学习与训练的后期阶段,为了寻找和确定学员们下一阶段进行水下考古实习的地点,来自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的授课老师保罗·克拉克(Paul Clark)于1989年11月来到福建,在福建省、福州市文物部门的陪同、协助下前往定海湾进行水下考古调查,最终选定在该海域的白礁附近发现的南宋沉船遗址(后定名为白礁Ⅰ号沉船遗址)作为本届培训班学员们的水下考古实习点。1990年开春,首届水下考古培训班进驻定海,正式开始对白礁Ⅰ号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并由此揭开了定海湾以及福建海域水下考古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序幕(图4)。此后,定海湾的水下考古工作持续进行了10年,其间包括定海湾水下考古调查、白礁Ⅰ号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发掘以及第二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学员的实习等(图5、图6)。定海湾水下考古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而从这里走出的两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的学员们后来大都成为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中坚和骨干,有些至今仍坚持在水下考古工作第一线,在我国水下考古学科的建立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开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定海湾也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摇篮”。

30年后的2018年11月,由中共连江县委、连江县人民政府主办,福州市文物局、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日报社协办,福州晚报、连江县志办、连江县科技文体局、连江县筱埕镇人民政府承办,在连江县隆重召开了“海丝寻迹定海行——纪念定海湾古沉船考古发掘30周年”学术研讨会(图7)。出席此次会议的除了相关的单位、机构和学者外,还特邀了当年曾经参加定海湾水下考古的部分老队员(图8)。连江县博物馆还为此次会议举办特展:“顺风相送定海湾——沉船文物展”(图9)。

展览中的重要瓷器


“顺风相送定海湾——沉船文物展”(以下简称“定海展”)一方面通过文图组合,介绍定海湾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和社会风貌,回顾定海湾水下考古发现、调查、发掘工作的过程,其中不乏一些较为珍贵的老照片;一方面陈列着自定海湾出水的宋、元、明、清各时代的历史文物,其中一部分是水下考古调查、发掘的出水器物,一部分则是文物工作者在定海征集的或当地群众捐献的水下打捞品。图、文与实物的相互配合、映衬,借以展示定海湾的水下考古发现和成果,阐述其历史价值和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

作为“定海展”最重要的陈列展品自然是白礁Ⅰ号沉船遗址出水的文物,主要是陶瓷器,有黑釉盏与白瓷碗两类。

1.  黑釉盏

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共计出水黑釉盏2251件(片)。器形多为直口或口沿微束、少部分为束口,斜直腹或稍弧,浅弧底微下塌,矮圈足、足底浅挖;胎色灰,里外施釉、外釉多不及底、少数有垂釉现象,足部露胎;釉色一般为酱黑色、口沿内外有酱褐色斑点;尺寸大小相近,口径约9.5—10.7、高3.7—5.1厘米。从胎质、釉色、器形等方面加以比较,定海白礁Ⅰ号沉船遗址出水的黑釉盏应是仿宋代建窑兔毫盏的陶瓷制品,与福建福清东张窑考古调查所发现的黑釉盏相同或相似(图10),因此其应为东张窑的产品。

2.  白瓷碗

白瓷碗发现、出水的数量较黑釉盏少,计有415件(片)。器形主要为敞口或稍撇、斜腹、平底微弧、矮圈足,内底有涩圈、外釉不及底,灰白胎、釉色灰白或青灰,大部分为素面、少量有篦划纹;一般的白瓷碗口径在10—17、高3.3—7厘米。根据初步比较,这批白瓷碗与福建闽清义窑的同类器物相同或相似,应为义窑产品(图11)。由于和黑釉盏为同一批船货,因此二者年代相同。而以东张窑黑釉盏、义窑白瓷碗所属两处窑址的年代为依据,白礁Ⅰ号沉船遗址的年代应为南宋时期(1127—1279);根据出水的白瓷碗在义窑各时代产品中的排序,将白礁Ⅰ号沉船遗址的年代定为南宋晚期(即13世纪早、中期)可能较妥。

未解之谜——白礁Ⅰ号去往何方?


白礁Ⅰ号木船沉没于闽江口以北的海路上,因此这是一艘北上的满载黑釉盏、白瓷碗的货船。那么船上那些船货当年究竟是运往哪里?首先来看看闽江口以北沿海港口、沉船的考古发现。

港口城市遗址:浙江宁波城市遗址(如元代永丰库仓储遗址)、杭州南宋临安城遗址,上海松江青龙镇遗址、江苏张家港黄泗埔遗址以及台湾台北大坌坑遗址等,都出土了东张窑黑釉盏和义窑白瓷器。

沉船遗址:韩国泰安马岛沉船、日本仓木崎沉船和小值贺岛前方湾沉船遗址等,水下考古调查都发现、打捞出水了东张窑黑釉盏和义窑白瓷器。

虽然白礁Ⅰ号沉船遗址的东张窑黑釉盏、义窑白瓷碗不是全部都与上述港口城市遗址、沉船遗址发现的两窑器物完全相同,但足以指明宋元时期的东张窑、义窑陶瓷产品,其批量输出的目的地和航线。

“定海展”还陈列着几件定海湾打捞的深腹白瓷碗,器形为敞口或稍敛、弧腹较深、浅弧底、矮圈足,灰白胎、釉,多数为素面,少数在腹内有的刻划稀疏大莲瓣纹、有的在内底心压印中央一“寿”或“福”字的团菊纹;一般口径17、高7厘米(图12)。与定海湾距离不远的黄岐镇东洛岛海域,多年前渔民也曾发现、打捞了一批同样的白瓷碗,这批白瓷碗与闽清义窑考古调查发现的同类碗相同,因此可以确认是义窑产品。2006—2008年,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熊本大学文学院考古研究室合作,对日本冲绳出土13—14世纪的中国外销瓷进行调查、研究,证实其中一部分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为“美良底类型(ビロスクタィプウ)的白瓷碗,与在定海湾、东洛岛出水的义窑白瓷碗是相同的。这类美良底类型(ビロスクタィプウ)”白瓷碗在日本博多地区的城市遗址考古中也有发现。

“定海展”的展柜中摆有两件宋代小型酱釉器(图13):一件小罐,撇口、直颈、斜肩、弧腹、平底,薄胎、胎质细腻呈灰褐色,外施满釉、底面无釉露胎,肩部、腹中各刻一道凹弦纹,腹部竖向压印六瓣瓜棱纹。另一件小水注,盖缺;注身为母口内敛、斜弧腹、平底,胎、釉情况与小罐略同,素面。这两件看似很不起眼的小型薄胎酱釉器,其身份却是大有来头,它们就是在日本茶道中用于盛放抹茶粉的被称为“唐物茶入”的小罐。“唐物茶入”在日本茶道中有着至高、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中、日陶瓷界并不清楚其产地和窑口在于何处,中国学者也不是很了解这类酱釉器向日本输出的状况。现在,经福建考古人员的考古调查发现,可以确认这些薄胎酱釉器的产地是福州西郊的洪塘窑,并在福州城市遗址以及周边地区其他遗址的宋元时期地层中有普遍发现和出土,同时期的墓葬中也有发现。在定海湾海底以及在著名的元代新安沉船打捞出水,证实了宋元时期“唐物茶入”与同是茶具的东张窑黑釉盏的外销方向及航路相一致,也证实了中国古代茶具和饮茶文化对东亚地区传播和影响。

展品中还有两件酱釉梅瓶(图14),小口、缩颈、溜肩、长斜腹、平底,灰陶胎,仅口、肩部施酱釉;观其形制应属福建晋江磁灶窑南宋时期的产品。另有一件绿釉香炉(图15),炉身折沿盆形、附五兽形足(一足残),炉盖为窄折沿、覆莲瓣纹弧顶、蹲狮形钮,整器外表满施绿釉、里无釉,炉身釉层多已脱落,可能与炉盖不是原配的。此炉也是磁灶窑的产品。磁灶窑是福建南部古代最重要的外销瓷产地之一,宋元时期的磁灶窑产品不仅大量销往东南亚地区,同时也成批地输入日本、韩国。定海湾海底发现的磁灶窑器物,也正是其对东亚地区贸易及外销路线的实证。

展品中一件倒扣展柜台面的青灰釉外刻宽莲瓣纹敞口碗,应该是连江本地元代浦口窑的产品,(图16)。此类碗与前文所述的定海湾打捞的义窑深腹白瓷碗,曾一起出土于日本冲绳和博多地区的考古遗址中,浦口窑的产品则被称为“今归仁类型(ナキジヴタィプウ)”。闽清义窑的“美良底类型”和浦口窑的“今归仁类型”瓷器都在日本冲绳、博多地区的考古遗址成批发现,说明当时福建陶瓷曾经批量输入该地区,对当地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进而对其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应产生过重要影响。“定海展”展柜中还陈列着几件白瓷罐,器形皆为直口、缩颈、斜弧肩或斜折肩、斜弧腹、饼足或平底微内凹,白胎或灰白胎,里外施透明釉或青灰釉、足底露胎,素面无纹、有的在中腹有一道较明显的对接痕(图17)。这类白瓷小罐看似朴实无华、却也名闻东亚,因其最早发现于17世纪荷兰人占据的台南市安平古堡,因此又称其为“安平壶”。目前发现的安平壶流布范围,主要是闽台地区,在江西、江苏也有零星出现。福建、台湾的明清时期遗址出土以及传世安平壶的数量很多,说明是台湾海峡两岸民众当时的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器皿。在海外,有发现于日本博多地区的考古遗址。此外,在著名的菲律宾海域“圣迭戈”沉船(1600年)、越南海域“头顿”沉船(1690年前后)以及大西洋“白狮号”沉船(1613年)等,都有出水同类的白瓷小罐。根据这些沉船年代的初步推断,这些安平壶的年代应为17世纪(明末清初)。

关于安平壶的产地和窑口,目前认为是福建邵武四都窑的产品,考古调查发现的同类器物标本与上述沉船出水的白瓷小罐大致相同。定海湾打捞的白瓷小罐看上去似有若干不同的形制,与闽台所见安平壶情况相同,它们之间可能还有窑口和时代的差别,对其进一步的研究,还有待考古调查的新发现和相关考古新资料的发表。

“定海展”的陶瓷展品数量并不多,也不是几大名窑或者高档之器,而以福建闽江下游流域的窑口为主,都是一般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陶瓷器的时代包括了宋元明清,在通过海路前往国内市场和海外消费地、途经定海湾时沉于海底。当年它们的其他同类们仍继续前行到达预定的海内外目的地。因此,定海湾出水的陶瓷器同样参与书写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局部再现了早期贸易全球化的壮丽画卷。我国首届、二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的学员们在定海湾这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摇篮”中,掌握了水下考古调查、发掘以及水下文物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习了出水遗物的分析、研究方法和思路,同时锻炼了从事水下考古所需的体魄和意志。他们走出了定海湾,走向中国大陆沿海(全国水下文物普查)、走向平潭碗礁Ⅰ号、广东南海Ⅰ号和南澳Ⅰ号、西沙华光礁Ⅰ号等沉船遗址,走到肯尼亚,走向海上丝绸之路,还将走向更加辽阔的海洋……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